中秋節的由來

最早的時候在遠古時期人們就有著敬日、月、水、大地的風俗,代表著感謝上天與大地賜與食物與生活下去的順利,在堯舜與時期古代就有「秋暮夕月」的習俗。

夕月,即祭拜月神。到了周代,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。出現於《周禮》,《禮記·月令》上說:「仲秋之月養衰老,行糜粥飲食。」,也提到中秋有拜月的活動,但並無說明是八月的哪一天。唐朝以後,中秋節成為君王賞賜群臣的節日。明清時期,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。《正德江寧縣誌》載:「中秋夜,南京人必賞月,合家賞月稱為『慶團圓』,團坐聚飲稱為『圓月』,出遊待市稱為『走月』」。具體的起源年代無法可考證。

中秋節的傳說 – 嫦娥奔月
傳說嫦娥本是后羿之妻,后羿射下9個太陽後,西王母賜其不老仙藥,但后羿不捨得吃下,就交於嫦娥保管。后羿門徒蓬蒙覬覦仙藥,逼迫嫦娥交出仙藥,嫦娥無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藥,便向天上飛去。當日正是八月十五,月亮又大又亮。

一開始的中秋節是祭拜酬神,養陰藏陽的養生日、君王豐收的賞賜,但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?月餅又是從何時開始的呢?

月餅真正和中秋連在一起,是在明代。萬曆至崇禎朝中,宦官劉若愚的獄中著作《酌中志》卷二十飲食好尚紀略中提到:「八月宮中賞秋海棠、玉簪花。自初一日起,即有賣月餅者。加以西瓜、藕,互相餽送。西苑鹿藕。至十五日,家家供月餅瓜果,候月上焚香後,即大肆飲啖,多竟夜始散席者。如有剩月餅,仍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,至歲暮合家分用之,曰『團圓餅』也。」萬曆年間,順天府宛平縣知縣沈榜在其著作《宛署雜記》中亦提及:「八月饋月餅: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,大小不等,呼為月餅。市肆至以果為餡,巧名異狀,有一餅值數百錢者。」田汝成《西湖遊覽志》提及:「八月十五謂之中秋,民間以月餅相饋,取團圓之意。」,可見月餅於當時流行於民間。

另一則廣流民間關於月餅的傳說,則和朱元璋建立明朝有關。元朝末年,統治腐朽,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相約中秋舉事,但朝廷搜查得很嚴,傳遞消息不便。於是軍師劉伯溫想出計策,命令屬下把藏有「八月十五殺韃子」的紙條藏在月餅中,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。到了中秋那天,各路起義軍一齊響應。

後來朱元璋奪取天下,適逢中秋佳節,便把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訊息的月餅,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。後來經明、清兩代傳承,中秋吃月餅現已成為中國節日文化的一部分。

分享出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