砍头都在午时三刻-怎样换算古代时间?

古代的时间不是24小时,而是12个时辰,每个时辰是2个小时,‘五更’一词出现于先秦时代。
一更,一鼓在戌时,称黄昏,又名日夕、日暮、日晚等。
二更,二鼓在亥时,又名定昏等。
三更,三鼓在子时,名夜半,又名子夜、中夜等。
四更,四鼓在丑时,名鸡鸣,又名荒鸡。
五更,五鼓在寅时,称平旦,又称黎月、早晨、日旦等。
其实,五更不是非常准确,因为每个季节的日夜长短不一样。一般,一夜分五更,每更分五点,一点是两个小时平均分五份,一份24分钟,比如三更三点就是23点72分,凌晨12:12,三更是从晚上11点开始算的。
古代除了用圭表、日晷计时外,还以漏刻计时。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(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.4分钟)。‘漏刻’中的‘漏’指漏壶;‘刻’指刻剑。漏刻是一种比日晷用途更大的计时器,它可以用来计时、守时,而且不受夜晚和天气变化的限制。
古代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,子时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,那么午时应该在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,午时三刻应该是在十一点44分左右,旧小说有‘午时三刻开斩’之说,意即,在午时三刻钟时开刀问斩,此时阳气最盛,阴气即时消散,此罪大恶极之犯,应该“连鬼都不得做”,以示严惩。
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百刻制(清以后改为1日96刻),《说文》:‘漏以铜壶盛水,刻节,昼夜百刻。’即每刻14分24秒,午时三刻(正午三刻)约当日12点45分。午时三刻,太阳挂在天空中央,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。
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‘阳气’最盛的时候。中国古代人们迷信的看法,认为杀人是‘阴事’,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,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、监斩的官员、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。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,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。这应该是古人习惯在‘午时三刻’行刑的最主要原因。

分享出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