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寒不養生,嚴冬剉著等

一葉知霜降,一雨感深秋。最近多地冷空氣來襲,氣溫急降,『秋寒』真的來了!
晚秋近冬,陽氣減退,寒氣愈勝,涼燥之邪極易傷身,有些事千萬得注意了。
秋季分為初秋、仲秋、晚秋三個階段,養生也各有側重點。
初秋(秋季的第一個月,即農曆七月)。立秋之後,盛夏的餘熱未消,天氣仍然十分炎熱,但雨水也比較多。初秋養生要重視防暑降溫、及時補充水分,特別要注意健脾祛溼,可用赤小豆、苡仁、白扁豆、山藥等食材煲湯喝或煮粥吃,對祛溼氣、養脾胃很有幫助。
仲秋(秋季的第二個月,即農曆八月)。此時氣溫開始下降,有些涼意但不至於寒冷,正是『秋凍』的好時機。青壯年及身體健康的人群,注意順應氣候逐漸增加衣物,不要一次增加太多,讓機體提高適應多變氣候的能力。
晚秋(秋季的第三個月,即農曆九月)。到了晚秋,意味著秋將盡,冬欲來。越臨近冬季,養生就越不能放鬆警惕!晚秋是秋季的最後一個階段,同時也是秋季養生的關鍵期,身體哪裡養得不好,入冬馬上見分曉。
到了晚秋,『秋凍』該停止了,如果不在意,很可能凍出一身病!特別是頭部、脖子、肚子、腰背、小腿、腳這幾個地方,要注意防風防寒,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要格外注意,預防氣溫驟降誘發中風、心絞痛、心肌梗死等。
老年人由於上了年紀,血管容易發生瘀堵,血液代謝緩慢,建議每天多泡泡腳,有條件的話還要多艾灸下肢的穴位,重點艾灸足三裡、湧泉穴、陽陵泉、三陰交,能活血化瘀、溫陽補腎,提高禦寒、抗病的能力,為入冬打好基礎!
老百姓常說:「秋冬進補,來年打虎。」不少人有在冬季進補的習慣,但有的人入冬後就馬上猛補,不得要領,結果欲速則不達,適得其反。原因在哪裡?主要是沒把握住晚秋『打底補』的良機,脾胃沒養好,入冬突然大量進補就很容易出現消化功能紊亂!
晚秋打底補:
一是為了調理脾胃,調整臟腑功能,為冬季進補打基礎、做準備,使人體逐漸適應補品,特別是老年人血衰氣少,生理機能減退,如果突然進補,很容易引起虛不受補;
二是強身健體,增強抵抗力,儘快適應由「涼」轉「寒」的氣候,預防秋冬季節各種疾病的發生。
溫補脾胃記住三招:摩腹、艾灸、食補
摩腹
這是公認的最綠色、最安全、最簡單的養生法之一,每天摩腹十分鐘,能健脾胃、助消化,還有助眠和改善胃腸問題的作用。摩腹前先搓熱雙手,沿著順時針方向繞臍按摩36周,再逆時針方向摩腹36周,堅持下去你會發現胃口好了、腹瀉少了,身體更棒了!
艾灸
日常保健建議艾灸中脘、神闕、天樞、足三裡等穴,脾虛較重可加用脾俞、胃俞補益脾胃,老胃病患者可適當延長艾灸時間,以能產生灸感、緩解症狀為目的。
食補
名貴藥材如人蔘等,不一定就適合你的體質,不必過分追求,推薦儘量從日常食材中滋養補身:如多吃核桃、板栗健腦補腎,多吃山藥、芡實、小米補脾胃等。
晚秋打底補,脾胃養護好,整個人都會生機勃勃、精力充沛,到了冬天也不會擔心會動不動就生病了,因為你身體已經有了一個『防護罩』,所謂『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』就是這個道理。
by-王也

分享出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