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食節

寒食節
俗話『饞婦思寒食,懶婦思正月。』,寒食不生火,到底該吃啥?
今年四月三日,農曆的三月初四是寒食節,所謂『寒食』也就是『冷食』,意思就是到了寒食節這一天,人們不能生火,只能吃冷食。那麼寒食節不生火,到底該吃啥?為啥說寒食節是「吃貨」的節日?老人說:「寒食吃貨節,畫卵子推燕。」是啥意思?
寒食節
寒食節是如何計算的?
寒食節也叫『百五節』,意思就是冬至過後第一百零五天為『寒食節』,也就是說寒食節是以節氣來劃分的,而節氣是根據太陽黃道平分為二十四等份而得來的。所以節氣與陽曆是同步的,而寒食節也是與陽曆同步的。
因此每年的寒食節在農曆中的日子並不是固定的,有時候在二月,有時候在三月。比如去年的寒食節與清明節就是同一天,也就是農曆的二月二十三。而今年冬至後第一百零五天就是農曆的三月初四,也就是『寒食節』。
由於一個節氣等於黃道十五度,但大於十五天,約為十五天五個多小時,因此從冬至到清明之間大於一百零五天,所以寒食節總在清明之前。而寒食節最主要的習俗就是『禁火』,來源於古老的『改火』習俗。
以前的『寒食禁火』並不是只有一天,有三天,五天或者七天不等,最長能達到一個月。當年曹操就覺得『禁火』會影響人們的生活,就曾下令取消了這種習俗,晉朝又恢復到三天。那麼這麼長時間不生火,人們都吃什麼食物呢?
古人如何度過寒食節?
一、寒食十八頓
人們常說一日三餐,其實在宋代以前,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飯,只有皇家才吃四餐,而諸侯只吃三餐。比如淮南王劉安被流放之時,聖旨上就專門強調讓他「減一日三餐為兩餐」。《論語》中就有『不時不食』的說法,意思就是不到吃飯的時間是不能吃飯的。
但是在寒食節禁火期間,人們吃東西是不計頓數的,可以從早吃到晚,隨心所欲。所以就有了「寒食十八頓」的說法,意思就是寒食節期間可以隨時吃飯。所以民間有句諺語說:『饞婦思寒食,懶婦思正月。』因為正月的各種講究很多,婦女們不用做針線活,也不用洗衣服等,因此懶惰的婦女都期盼正月,因為正月可以休息。而寒食節可以隨時吃飯,因此「吃貨們」都期盼著寒食節早日到來。所以古代的寒食節,也算是「吃貨們」的節日。
二、寒食子推燕
寒食節也是紀念晉文公輔臣介子推的節日。由於寒食不生火,因此每到寒食節前一天,人們就會趁著火未熄滅之前,準備很多事物,所以寒食節前一天也叫「炊熱日」。「子推」就是一種棗子糕或者棗子餅,人們提前將這種餅子做好,然後用柳枝穿在一起掛在門框上風乾。
當人們將「子推」掛在門上的時候,也是燕子歸來之時,因此就叫「子推燕」,是用來紀念介子推的。宋代的《雞肋編》中說:『寒食火禁,以冬至一百四日,謂之「炊熱日」。飯麵餅餌之類,皆以為信宿之具。又以糜粉蒸為甜團,切破曝乾,尤可以留久。以松枝插棗糕置門嵋,呼為子推。』
冬至一百四日,也就是寒食節前一天,此時家家戶戶燒火做麵餅,以備寒食節食用。因此寒食節前一天就為「炊熱日」。人們將做好的麵餅風乾之後,就可以長時間儲存。可以想象一下,那時候的寒食節,家家門前掛著一串串的麵餅,是一種什麼情景呢?
三、寒食罐兒饃
由於寒食不生火,所以每到寒食節來臨之時,人們就會提前蒸一些大饃,饃的四周做成鳥和蛇的形狀,俗稱「罐兒饃」。說是當年介子推在綿山被燒死時,有鳥和蛇前去保護他,於是人們就蒸一些這種造型的饅頭,用來紀念介子推。除此之外,人們還會在大饃上做一個大盤的形狀,裡面用麵做成文具或者耕具等,給家裡的男孩子吃。俗話說:「吃了文具,文思大進;吃了耕具,種田有勁。」都是一種美好的寓意,而這種饅頭也是寒食節主要的食物之一。
四、寒食鏤雞子
每到寒食節之前,人們就會煮一些雞蛋,並且將雞蛋染成藍色或者紅色,謂之「鏤雞子」,也叫「畫卵」。《歲時廣記》中說:『寒食日,俗畫雞子以相晌。』在《荊楚歲時記》中也說:『古之豪家,食稱畫卵。』所以寒食節吃雞蛋是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,在農耕社會,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,雞蛋算是最好的食物之一,平時都捨不得吃,但是到了寒食禁火期間,人們卻能吃上雞蛋了。
五、寒食桃花粥
每到寒食節前後,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,此時人們就會採摘一些新鮮的桃花瓣煮粥,比如《雲仙雜記》中就記載:『洛陽人家,寒食裝萬花輿,煮桃花粥。』由於寒食節可以隨時吃東西,但婦女們為了保持身材,總要想一些好辦法。
而「桃花粥」可以消食順氣,甚至還可以減肥。比如《千金藥方》中說:『桃花三株,空腹飲用,細腰身。』當然有些地方則是熬製大麥粥,比如《荊楚歲時記》中說:『寒食禁火三日,造場大麥粥。』大麥粥也就是用大麥熬成麥漿,煮熟後加入搗碎的杏仁和糖,而大麥也有利水和消食的作用。由此可見,古代的寒食節還真是「女吃貨們」最期盼的節日,除了想吃就吃之外,還有瘦身的「桃花粥」和「大麥粥」等。
文章出處:by王道長

分享出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