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台灣很少有種植小麥?

小麥原是溫帶作物,怕積水、濃霧等等溼氣重的環境,但是因為台灣處於熱帶-亞熱帶環境,加上四面環海因此溫度偏高、颱風頻繁、而且還有梅雨季。

因此能夠大規模種植小麥的地點少之又少,但是還是有些地段是有農民在大量種植小麥的。

台灣適合生長小麥的季節為秋末至春初,正好是農民二期稻作收成、還未種一期稻作的空檔,加上小麥喜歡生長在冷涼、乾燥的環境,

因此苗栗以南、台南以北以及東部的台東、花蓮,都是適合種小麥的地方。

 

其中小麥種植面積最廣闊的地方就是臺中大雅,面積約 150 公頃,占全臺總栽培面積 26.7%,被譽為「臺灣小麥之鄉」。

七零年代臺灣省政府指示,埔里酒廠全部使用國產小麥,因此 1975 年起,埔里酒廠開始與中部麥農契作小麥,釀造紹興酒。

後來由於台灣加入了WTO開放菸酒進口,國產紹興酒連帶滯銷。

1995 年菸酒公賣局的保價政策取消,停止與國內麥農的契作,導致全台小麥種植面積銳減。

保價收購取消後,僅剩金門酒廠仍與台中大雅、台南學甲等農友契作。

 

然而2000年時,大雅麥農和金門縣農業試驗所合作,提供小麥給金門麥農作種,作為釀造高粱酒的原料,讓台灣小麥種植技術的以延續。

2014年度起,農糧署『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』補助契作進口替代作物每公頃 4 萬 5 千元,糧食安全議題日益重視,也開始有人推動栽種國產小麥。

因此臺中大雅可算是復興小麥種植的最大基地。

分享出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