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也有種植棉花-沒落的棉花產業復興

棉花是一種重要的天然植物纖維,原產於熱帶乾燥的草原地區,最初為多年生木本植物,後來逐步引種到亞熱帶和溫帶的濕潤地區,

發展成今天的一年生作物。由於育種和栽培技術的進步,棉花的種植範圍已有較大擴展,在北緯45度到南緯35度的範圍內都有種植。

棉花生長應具備一定的熱量、水分、日照、土壤等條件。

如要求全年日照時數不小於1300個小時;需要深厚的活土層;棉田一般以中性及微鹼性土壤為好;要求地下水位最好在1.5米以下。

在棉花的採收季節雨量必須要小,而台灣的中南部氣候正好能夠滿足棉花種植的條件。

 

台灣在日據時期就有大規模的棉花種植,當時日人擬訂了十年計畫以鼓勵棉花種植。

在民國三十年代,台灣進入棉花種植最盛期,當時全台總栽種面積高達六千多公頃,尤其台南市將軍區更是棉花產業的重鎮。

台灣光復後,大陸棉花大量湧入台灣,植棉面積從原本的兩千多公頃銳減為不到兩百公頃。

爾後來大陸棉花來源斷絕,棉花的種植面積開始回升,台灣棉花每年大約穩定種植兩千公頃。

但是隨着WTO開放棉花進口,外來棉花價格低廉,讓台灣的棉花走入歷史。

取而代之的則是印度、美國基因改造棉花。

 

曾經在四十年代,台南沿海鄉鎮除鹽田、漁業之外,當時紡織業興盛,這裏種滿了許多台灣原生種棉花,

成為主要的經濟作物,連台南糖廠也是以種棉花為主,許多紡織廠在此落腳。

近年許多在地人有意復興將軍棉花產業,直到2017年前台南縣長蘇煥智以及台灣有機棉創新科技公司以一公斤400元價格收購脫籽有機棉花,

預計契作種植5公頃有機棉,由業者保價收購,每公頃收成1千公斤,每公斤4百元,加上政府轉作獎勵補助每年兩期共7萬8千元。

在這樣努力奔走的努力下,讓將軍區苓子寮的棉花產業得以復甦。

分享出去: